原标题:“鸡娃”背后的“暗”力量
因为媒体的报道,“鸡娃”这个词最近突然火了起来。
“鸡娃”是个网络用语,是近些年北上广深等“小升初”竞争相对比较激烈的大城市家长中流行的一种教育方式,意为“虎妈”“狼爸”望子成龙,“给孩子打鸡血”,不断地给孩子“报班”、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不停地激励孩子去拼搏的行为。
“鸡娃”这种行为方式并不是刚刚流行起来,只是每到学期末、考试前或者升学季来临的时候,“鸡娃”更容易成为舆论讨论的焦点。
最初,“鸡娃”总是与“小升初”“奥数”相伴而行:孩子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便被家长带着辗转于多个奥数培训班,只为小升初时凭借厚厚的获奖证书拿到好中学的入门券。不过,从前几年开始,教育行政部门就发出了“禁奥令”,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禁止将竞赛成绩与升学挂钩。
从逻辑上推算,没有了奥数竞赛、没有了竞赛成绩与升学的挂钩,“鸡娃”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是,“鸡娃”一直存在,而且势头并没有减弱。
那么,是什么推动着家长们孜孜不倦的“鸡娃”呢?“鸡娃”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鸡娃”背后一直有一股很强的“暗”力量。
在小升初这件事上,一直有一明一暗两条消息线。
明的一条消息线是官方的,最有代表性的消息包括:“免试就近入学”“竞赛成绩不得与升学挂钩”等,而且在越来越严的政策管控下,这两年全国各地“免试就近入学”比例在不断加大。据教育部去年年底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24个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比例达到了98.6%,再加上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及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竞赛活动的控制,择校热正在缓解。
而暗的这条消息线则恰好与官方消息相反,它们多发源于各种培训机构举办的家长说明会或者某些微信公众号,在大大小小的家长群中被广泛传播。这些消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某“牛娃”取得了×××证书+×××证书而被某牛校“点招”、某某学校已经开始收简历、某某名校刚刚暗中进行了测试……
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鸡娃”的家长便有了更强的动力。但是到底“牛娃”的录取是否与证书有关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牛娃”被牛校录取了也没有确切的数据。
只要“牛娃与牛校”的故事一直流传,家长们的动力就在。
既然是暗中流传,流传的方式必然也很神秘,“鸡娃”的家长们相互交流时通常夹杂着很多“暗语”,比如,“AS”为“奥数”、“BS”即“杯赛”、“奥牛”就是奥数牛娃,“英牛”顾名思义就是英语牛娃,而“奥英混血牛”就是奥数英语都棒的牛娃……
“初来乍到”者很难一下子看明白这些消息完整的意思是什么。这种处处存在暗语的语境,也给信息流动设置了门槛,所以,“鸡娃”群里流传着这样一个公式:牛娃的成绩=爸的经济实力×妈的情报能力×娃的执行力。可见,“情报能力”在牛娃成长中已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而“牛娃”则是“鸡娃”的家长们的终极目标。
与“暗语”相辅相成的是,在明面上被禁止的“奥赛”依然存在着,只是“奥数”已经被有的培训机构和组织机构改名为“思维训练”,答题变身为了“闯关”,而已经被禁止的竞赛活动被包装成了“研学营”“冬令营”等。
再加上英语的KET、PET考试,在明暗两条消息线的作用下,被“激”的孩子苦不堪言。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加入“鸡娃”家长队伍的人数越来越多,“牛娃”的标准也在水涨船高,网上流传着一张“幼升小”“普娃”“牛娃”对比表,一个6岁“牛娃”的识字量已经达到千字以上,有些“牛娃”的识字量甚至已经达到了四五千字,而按照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最终达到的识字目标是认识3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这种“牛娃”标准的不断提高,让“鸡娃”的家长们陷入了斗志昂扬和深深的焦虑中反复挣扎的境地。
不过,“鸡娃”的家长没能获得太多同情票,在常人看来家长自己就是始作俑者,是家长的功利心、攀比心,把分数看得过重的应试心理在作祟。
家长们也委屈。不少“鸡娃”的家长表示,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之所以最终加入“鸡娃”大军,也是一点点被卷入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和纠结。
有专家指出,随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已经逐渐进入普及化,而在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各阶段升学考试难度也在降低,尤其是中考,每一分的竞争都很激烈,这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家长的焦虑。而这种焦虑一定会向下传导,甚至有家长从学龄前就开始“鸡娃”。
不过,既然“鸡娃”背后有“暗”力量,那么解决的办法显然应该在“明”上做文章。值得庆幸的是,从教育部到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正在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改革,正在尽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学校特色发展、堵住非正规的升学渠道等。不过,政策制定、出台之后,更重要的是落实到位,只有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才能逐渐提高家长对政策的信任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暗”力量没有立足之地。
樊未晨